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
导师代码: |
21327
|
导师姓名: |
毛书漫
|
性 别: |
男 |
特 称: |
|
职 称: |
副研究员
|
学 位: |
工学博士学位
|
属 性: |
兼职 |
电子邮件: |
maoshuman@csj.uestc.edu.cn
|
|
|
学术经历:
|
|
2011年~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本科/学士;
2015年~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2023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
|
|
个人简介:
|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副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湖州市E类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半导体器件建模及微系统EDA技术。在IEEE T-MTT、TED、IMS等期刊和会议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纵向项目5项,中兴通讯、厦门三安集成等企业合作横向项目5项,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JKW重点等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含美国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受邀担任IEEE ICCS大会宣传主席、IEEE APMC/ICCS/RFIT分会场主席、IEEE ICECE技术委员会成员等职务。指导学生获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国家A类竞赛)一等奖等奖项3项,获国家级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2次,获评2024年湖州市“年代好老师”荣誉。研究成果获2024年湖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获2024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提出的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体管模型已被欧洲紧凑模型协会MOS-AK官网收录,开发的国产晶体管EDA软件获湖州日报头版报道,并已在厦门三安集成、海威华芯等半导体晶圆厂以及华为、中兴通讯等芯片大厂应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
科研项目:
|
|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0万元,2025年1月~2027年12月,主持;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万元,2024年12月~2026年6月,主持;
(3)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5万元,2024年10月~2025年10月,主持;
(4)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万元,2024年1月~2024年12月,主持;
(5)湖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万元,2024年1月~2026年12月,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0万元,2022年1月~2026年12月,项目主研;
(7)JKW GF创新特区项目,265万元,2022年10月~2025年4月,项目主研;
(8)JKW JCJQ项目,140万元,2023年11月~2025年11月,项目主研;
(9)JKW JCJQ重点项目子课题,170万元,2020年8月~2023年7月,项目主研。
|
|
研究成果:
|
|
(1)微波化合物晶体管模型核
针对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管的两大国际标准模型MVSG (by MIT)和ASM-HEMT (by IIT)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化应用需求的问题,建立并完善了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理论的准物理基(QPZD)晶体管非线性建模理论体系,具备器件优化、电路设计和工艺-电路协同设计三个层级的设计应用能力。相关代表性意义如下:
①建立的模型已在多个****重大工程中进行应用,助力中国电科两条不同化合物工艺线的射频芯片高精度设计。基于建立的模型,提出了芯片成品率负载牵引理论,成功助力合作单位提升毫米波频段芯片设计成品率,相关成果获2024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②建立的模型在华为多个型号芯片应用,有效提升了其芯片设计精度和协同优化设计能力,相关成果助力本团队获2020年度华为优秀合作项目奖和2021年度华为优秀合作项目奖;
③形成的QPZD晶体管模型核已被欧洲紧凑模型协会MOS-AK官网收录,与美国、欧洲等国际标准模型同台竞技。
(2)国产微波晶体管建模分析软件
为提升国产工艺线开放能力,提升晶体管建模效率,参与开发了一款一站式的流程化模型参数提取及分析软件。该软件是继美国Keysight Technologies、Maury Microwave公司和加拿大Focus Microwave公司对标产品后第四个应用于射频晶体管建模的软件。相关代表性意义如下:
①开发的晶体管建模软件已在国内知名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厂海威华芯、三安集成以及芯片设计单位华为等进行应用,获得多项正面评价;
②相关研究成果得到湖州日报/南太湖号(湖州官方新闻媒体)的头版报道。
(3)先进封装射频微系统EDA工具
参与研发了先进射频微系统EDA仿真工具集。该软件瞄准雷达探测、电子战及多功能一体化集成系统等设计应用前景,致力于解决目前射频微系统设计中多尺度计算效率低、跨层级仿真精度低以及多学科交叉解算难等问题。相关代表性意义如下:
①开发的射频微系统EDA软件在中国电科的射频微系统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验证,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设计周期缩短一半;
②形成的射频微系统EDA工具集,已在中国电科的“电科芯云”的“微系统协同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完成了部署。
|
|
专业研究方向:
|
专业名称 |
研究领域/方向 |
招生类别 |
0854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01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
硕士专业学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