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
|
|
导师代码: |
21024
|
导师姓名: |
何宗岭
|
性 别: |
男 |
特 称: |
四川省卫健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蓉城英才计划医疗卫生领军人才(青年项目),感动成都.大美医者(2022年)
|
职 称: |
副研究员
|
学 位: |
工学博士学位
|
属 性: |
兼职 |
电子邮件: |
hzl_811015@163.com
|
|
|
学术经历:
|
|
精神卫生学硕士(2008.09-2011.06),师从四川大学李涛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博士(2014.09-2019.06),师从电子科技大学陈华富教授(****)。在专业领域前后荣获四川好医生(2015年)、四川百佳青年医生(2017年)、成都市医师节优秀医生(2018年)、成都市健康科普专家(2021年)等称号。获得成都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及成都市医师协会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20年),感动成都.大美医者(2022年)等荣誉称号。
|
|
个人简介:
|
|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抑郁诊疗示范中心负责人。入选四川省卫健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蓉城英才计划医疗卫生领军人才项目(青年项目)。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研究协作组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协会精神康复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成都预防医学会理事、成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委等。
|
|
科研项目:
|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解释偏向介导抑郁症自杀意念的神经机制研究,2022/01-2025/12, 62173069, 57万元)、成都市科技局重点研发支持计划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基于数字疗法的青少年抑郁症远程心理干预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2023/01-2025/12,2022-YF09-00023-SN,100万),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抑郁症情感环路研究,2017/12-2018/12,ZYGX2017K006,4万元)、四川省医学会科研项目(基于GCA的分析方法探索抑郁障碍的神经机制,2015/01-2018/12,S15012,1.5万元)、四川省医学会青年创新基金(基于大尺度功能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神经机制,2014/12-2017/12,Q14014,1.5万元)。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与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抑郁症精准医学研究队列研究(2021ZD0200600)。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帕金森大脑运动感知网络关键技术与方法, 62036003, 2021/01-2025/12, 298万元)、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多中心多模态抑郁症脑影像信息模式识别方法与关键技术, U1808204, 2019/01-2022/12, 25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单双相抑郁障碍多模态脑网络机制与智能化诊疗方法研究,82172059,2022/01-2025/12, 55万元)、自科基金青年项目(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症rTMS调控神经机制的脑网络关键方法研究,2021/01-2023/12,62006038,24万元)、四川省科技厅重大项目(Theta爆发式磁刺激干预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症脑可塑性变化的多模态脑影像人工智能关键方法研究,2022/01-2023/12,2022YFS0180,20万)等。
|
|
研究成果:
|
|
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Journal of Psychiatry Research、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中华精神科杂志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篇)。2020年“抑郁症情感神经环路的多模态脑影像学神经机制研究”获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三等奖,2023年“怀旧疗法对老年女性抑郁症状的影响”获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二等奖。
|
|
专业研究方向:
|
专业名称 |
研究领域/方向 |
招生类别 |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
02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03生物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
硕士学术学位 |
085409生物医学工程 |
01不区分研究方向,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
硕士专业学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