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代码: 20826
导师姓名: 魏静轩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哲学博士学位
属    性: 专职
电子邮件: jxwei@uestc.edu.cn

学术经历:   2009.09 - 2013.06 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理学学士;
2013.10 - 2016.04 德国耶拿大学 阿贝光子学院(Abbe School of Photonics) 理学硕士;
2017.02 - 2018.07 新加坡国立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科研助理;
2017.08 - 2021.05 新加坡国立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工学博士;
2021.06 - 2022.11 新加坡国立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博士后研究员;
2022.11 - 至今 电子科技大学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个人简介:   魏静轩,魏静轩,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201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6年硕士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阿贝光子学院,2021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Supervisor: Prof. Chengkuo Lee),读博期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21年-202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做博士后(合作导师:Prof. Cheng-Wei Qiu)。研究领域包括集成光电子学、光学传感等,已有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2篇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一作),Science Advances,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光电子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共40余篇,并被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作为领域代表性工作引用。谷歌学术引用1500余次,h指数22。申请专利3项。担任《半导体光电》青年编委,并长期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Opto-Electronic Advan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领域权威期刊审稿人。

个人科研感悟:大家近来都在提倡做“真科研”,而何谓“真科研”?说具体一些,我觉得就是所做的科研要么是“有趣的”,要么是“有用的”。实际上,只要能做到这二者中的一个就已经很好了,但如果运气足够好,能用“有趣的”知识去做一些“有用的”设计,那就值得自己开心一辈子。

课题组提倡的氛围是“科研有态度,生活有温度”。所谓“科研有态度”,是指不盲从、不灌水、直面研究领域内的核心问题;所谓“生活有温度”,是指研究生阶段训练的目的应该是能让未来的生活更自信也更快乐。这也与大团队“做有温度的真科研,培养有情怀的好学生”的科研宗旨一脉相承。

课题组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热忱欢迎具有光学、物理、电子、材料等背景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同学加入我们。课题组主要聚焦于集成光电子器件、光学传感等领域的研究,具体课题包括:1)具有多维光场感知功能的集成光电探测器件;2)超紧凑型光学传感器;3)量子材料在新型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等。课题组依托以刘永教授为负责人的光电子器件与应用技术团队,拥有不错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更重要的是,合作导师在注重循循善诱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科研自由度高,经费充足,只等拥有激情的你来大胆创造。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将个人简历等发送至邮箱:jxwei@uestc.edu.cn。
教师个人主页:https://faculty.uestc.edu.cn/weijingxuan/zh_CN/index.htm (点击转到教师个人主页,定期更新)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中心对称破缺结构的偏振可感知光电探测器基础研究(2024.01-2027.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多维度光电探测器(2023.01-2025.12)
3. 电子科技大学校百人青年项目

研究成果:   个人学术主页:
ResearchGate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ingxuan-Wei-3 (点击转到RG主页)
谷歌学术主页: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RemCi1YAAAAJ&hl=en (点击转到谷歌学术主页)

代表性论文如下(更新于2022-12-16):
1. J. Wei, Y. Chen, Y. L, W. Li, J. Xie, C. Lee, K. S. Novoselov, and C.-W. Qiu, “Geometric filterless photodetectors for mid-infrared spin light”, Nature Photonics, DOI: 10.1038/s41566-022-01115-7 (2022) [实现具有极大旋光区分度、高选择性、高响应度的片上圆偏振光探测器] (点击转入 中国光学 介绍文章)
2. J. Wei, C. Xu, B. Dong, C.-W. Qiu, and C. Lee, “Mid-infrared semimetal polarization detectors with configurable polarity transition”, Nature Photonics, 15, 614–621 (2021). [实现偏振比遍历1 --> inf/-inf -->-1的片上线偏振光探测器] (点击转入 中国光学 介绍文章)
3. J. Wei, Y. Li, L. Wang, W. Liao, B. Dong, C. Xu, K.-W. Ang, C. Zhu, C.-W. Qiu, and C. Lee, “Zero-bias mid-infrared graphene photodetectors with bulk photoresponse and calibration-free polarization dete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6404 (2020). [提出并实现基于光学谐振结构近场分布的矢量性光电流概念] (点击转入 两江科技评论 介绍文章)
4. Z. Ren, Z. Zhang, J. Wei, B. Dong, C. Lee, “Wavelength-multiplexed hook nanoantennas for machine learning enabled mid-IR spectrosco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3859 (2022). [结合机器学习手段,证明了Loss Engineering概念在实际光学传感应用中的价值和优势]
5. J. Wei, Y. Li, Y. Chang, D. M. N. Hasan, B. Dong, Y. Ma, C.-W. Qiu, and C. Lee, “Ultrasensitive transmissive infrared spectroscopy via loss engineering of metallic nanoantennas for compact devic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1, 50, 47270-47278 (2019). [理论分析并实验初步说明Loss Engineering概念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传感中的独特作用]
6. J. Wei, and C. Lee, “Anomalous plasmon hybridization in nanoantennas near interfaces”, Optics Letters, 44, 24, 6041-6044 (2019). [在不同介质的界面附近发现了一种违反常规认知的Plasmon Hybridization现象]
7. J. Wei, F. Sun, B. Dong, Y. Ma, Y. Chang, H. Tian and C. Lee, “Deterministic aperiodic photonic crystal nanobeam supporting adjustable multiple mode-matched resonances”, Optics Letters, 43, 21, 5407-5410 (2018). [将准晶相关概念应用到光学领域,一个腔可以容纳具有相同阶数的多个模式]
8. M. Chemnitz, J. Wei, C. Jain, B. P. Rodrigues, T. Wieduwilt, J. Kobelke, L.Wondraczek, and M. A. Schmidt, “Octave-spanning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in hybrid silver metaphosphate/silica step-index fibers”, Optics Letters, 41, 3519-3522 (2016). [报道了AgPO3芯光纤中的超连续谱]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招生类别
080300光学工程 01光学与测量 博士学术学位
085400电子信息 01不区分研究方向,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博士专业学位
080300光学工程 01光电技术与应用,02光电信息及传感技术 硕士学术学位


学院列表
0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2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03  材料与能源学院
04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05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06  自动化工程学院
07  资源与环境学院
08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09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
10  航空航天学院
11  数学科学学院
12  物理学院
13  医学院
1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5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公共管理学院
17  外国语学院
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22  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
23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8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31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90  智能计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