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
|
|
|
|
导师代码: |
20325
|
导师姓名: |
王任
|
性 别: |
男 |
特 称: |
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职 称: |
副教授
|
学 位: |
理学博士学位
|
属 性: |
专职 |
电子邮件: |
rwang
@
uestc.edu.cn
|
|
|
学术经历:
|
|
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5G/6G天线与相控阵。
天线作为一种电磁波转换器件在无线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天线及其阵列是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在过去几十年间,移动通信系统中所用的天线大都是经典的传统天线,天线领域的新技术基本上都被首先用在雷达等军事领域。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对系统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天线类型已经难以满足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因此,应用需求正催生天线及其阵列领域的创新性研究。
为了满足现代以及近未来无线系统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我们致力于针对5G/6G的需求开发宽带、宽覆盖范围、高增益、多极化、小型化、轻质化、多功能、低成本的天线及阵列。目前,我们在天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系统常用的微波、毫米波频段,具体包括:基站天线、终端天线、相控阵天线(大角度扫描)、超表面天线及阵列、可重构天线及阵列、柔性天线及阵列、介质集成天线及阵列、MIMO天线等。
(2)基于智能电磁设计的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
在传统的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通常先根据经验和已有的设计理论给定初始器件结构,然后通过尺寸优化(即反复修改结构的尺寸)使器件具有期望的目标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依赖已有理论和经验的器件设计方法被广泛使用并获得了极大成功。然而,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联合指出的那样,随着集成电路与系统复杂度的急剧增加,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功能需求,也难以实现尚未有现成设计理论的器件功能。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致力于开发一整套不依赖于传统经验和特定结构参数的智能电磁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天线、波导、波分复用器、耦合器、集成电路等传统器件,以及超材料、非线性、非互易等新兴领域,并且可以实现模拟计算等传统设计方法难以实现的功能。该内容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拓展器件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该研究内容具体包括拓扑优化方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初始结构智能构造、逆散射理论与技术、集成电路等方面。
(3)基于时间反演的通信、输能及探测。
时间反演电磁学是电磁学领域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分支。研究表明,麦克斯韦方程组具有一组时间反演解,该解对应的波随着时间的流动会沿着原波动的传播路径反向演进并同时返回到原波源处,即时间反演波具有空时同步聚焦特性。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波的空时同步聚焦特性,可以构建一系列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电磁系统。
为了深化时间反演研究、拓展时间反演技术的实际应用,我们致力于研究基于时间反演电磁学的新技术和新系统,比如无损探伤、大容量无线通信、超分辨成像和探测、微波肿瘤治疗、绿色能量传输与功率合成等。这些研究可以在通信、探测、输能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展现诱人的应用前景。近期,时间反演技术在智能计算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渐凸显,其有望解决智能计算中的一系列难题。
(4)面向6G的电磁波智能调控。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是一切电磁应用系统的基础,所以,研究新型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传播特性的调控方法是建立新型电磁应用系统、提高电磁应用系统性能的根本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电磁应用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持续增加的性能需求,从根源上探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调控方法已经成为了亟需研究的课题。
为了开发新型电磁应用系统,我们致力于研究新型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具体应用,以及电磁波传播特性的调控、利用方法,具体包括:贝塞尔波的传播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电磁飞环的传播特性、产生方法及其应用,电磁波的非互易传输特性、实现方法及其应用,电磁波在深度亚波长微粒阵列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电磁波在复杂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基于超材料和超表面的电磁波调控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磁波调控方法以及电磁波的新型调控方法等。
详见个人教师主页:http://faculty.uestc.edu.cn/wangren/zh_CN
|
|
个人简介:
|
|
王任,男,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会员。
2010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2014年本科毕业,同年,于电子科技大学直博,2016年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一年,2018年获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获准提前一年毕业)。博士期间,获电子科技大学最高学生荣誉“成电杰出学生”称号。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并入选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6人入选)。2020年,被评为特聘副教授。
已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10余项,在学科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申请专利 1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承担1/2,《时间反演电磁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精品教材)。
在教学方面主张“以学促研、学以致用”,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学习知识,最好能够创造知识并将知识用于研究工作。现讲授研究生课程《时间反演电磁学》、《高等电磁场理论(研究生精品课程)》及本科生课程《天线理论与技术》、《移动通信中的电磁场智能调控》。
在指导学生方面主张“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教研室定期组织派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教研室现有研究生和参加学术训练的本科生20余人,学生均对教研室有极强的认同感(教研室活动及学生联系方式详见个人教师主页)。2020年6月,本团队在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中获得“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奖”第一名(全校共3个团队获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张“以创新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力争做有实际用途的创新研究。现主要从事基于智能电磁设计的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5G/6G天线与相控阵、基于时间反演的通信输能及探测、面向6G的电磁波智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详见个人教师主页:http://faculty.uestc.edu.cn/wangren/zh_CN
|
|
科研项目:
|
|
在研与近期结题的科研项目如下:
(1)超宽角度范围波束扫描平面相控阵天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密集多通道时间反演电磁通信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基于阵列结构产生电磁飞环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基于方向图可重构技术的相控阵大角度扫描特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面向智能制造的复杂电磁环境感知与智能调控方法研究,(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6)基于时间反演相位纹-智能表面复合方法的远场深度亚波长非合作目标的感知与识别研究,(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7)具有超宽角波束扫描能力的谐振型平面相控阵研究,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8)基于时间反演技术和超宽带阵列的电磁飞环生成器研究, (博士后面上基金);
(9)基于时间反演和紧耦合阵列的电磁飞环生成器研究, (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
详见个人教师主页:http://faculty.uestc.edu.cn/wangren/zh_CN
|
|
研究成果:
|
|
已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10余项,在学科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申请专利 1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精品教材)。
具体成果实时更新,请参见个人教师主页:http://faculty.uestc.edu.cn/wangren/zh_CN
|
|
专业研究方向:
|
|
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招生类别 |
070200物理学 |
03无线电物理 |
硕士 |
085400电子信息 |
18电子信息工程 |
硕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