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代码: 20227
导师姓名: 李沫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工学博士学位
属    性: 专职
电子邮件: limo@uestc.edu.cn

学术经历: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电子科大“校百人计划”,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目前担任中国仿真学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等。曾担任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负责人,共计承担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发表SCI文章60余篇,专利30余项,省部级奖励多项。 主要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新型微纳光电器件及其在毫米波太赫兹波中的应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辐射效应、原子制造科学技术等研究,具体包括: 1、微纳光电器件及其应用技术 包括新型纳米空气沟道器件(纳米真空器件)设计、制备和测试,以及基于上述器件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应用技术与系统实现; 基于宽禁带半导体、二维材料体系的新型微纳光电器件(源、探测等),包括微纳尺度光学和电学等物理性质、光子性能调控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器件制备与集成等; 光子学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研究,及其在防伪、身份认证、随机数产生中的应用技术。 2、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辐射效应 包括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以及基于其的器件、电路的辐射效应研究;电离辐射效应激光模拟系统技术等。 3、原子制造科学技术 包括原子尺度新器件的构筑、原子尺度新效应研究等。 欢迎对本团队工作感兴趣的博士后加入,欢迎博士生和硕士生报考,接受联合培养学生。

个人简介:   目前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电子科大“校百人计划”,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目前担任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专家、中国仿真学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委员、 中国核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等。主要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开展新型微纳光电器件及其在毫米波太赫兹波中的应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辐射效应、原子制造科学技术研究等,具体包括: 1、微纳光电器件及其应用技术 包括新型纳米空气沟道器件(纳米真空器件)设计、制备和测试,以及基于上述器件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应用技术与系统实现。基于宽禁带半导体、二维材料体系的新型微纳光电器件(源、探测等),包括微纳尺度光学和电学等物理性质、光子性能调控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器件制备与集成等。光子学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及其在防伪、身份认证、随机数产生中的应用技术。 2、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辐射效应 包括半导体材料、器件及电路的辐照效应、辐照效应激光模拟系统技术等 基于微纳结构的光学认证与防伪系统技术等。 3、变革性纳米真空电子技术 欢迎对本团队工作感兴趣的博士后加入,博士生和硕士生报考,接受联合培养学生。

科研项目:   曾担任重大基础科研科学挑战专题集成微系统重点领域首席科学家助理,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科学挑战专题集成微系统领域两大重点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多项其他重大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   在NC, JMCC、ACS AEM等期刊发表SCI等文章60余篇。作为第一或前三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0余项。作为大会本地执行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大会组委会委员等牵头或主要参与组织了多次国内外会议、国际论坛等,多次受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与牛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欧洲微电子中心等国外研究机构,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访关系。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招生类别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09光电融合毫米波太赫兹器件与系统技术 博士学术学位
085400电子信息 01不区分研究方向,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博士专业学位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09光电融合毫米波太赫兹器件与系统技术 硕士学术学位
085400电子信息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硕士专业学位
0854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01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硕士专业学位


学院列表
0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2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03  材料与能源学院
04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05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06  自动化工程学院
07  资源与环境学院
08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09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
10  航空航天学院
11  数学科学学院
12  物理学院
13  医学院
1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5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公共管理学院
17  外国语学院
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22  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
23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8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31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90  智能计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