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能源学院


 
导师代码: 11679
导师姓名: 简贤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研究员
学    位: 工学博士学位
属    性: 专职
电子邮件: jianxian@uestc.edu.cn

学术经历:   2003.9-2007.6: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 2007.9-2013.9: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 2015.9-2016.9: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高级访学学者。

个人简介:   简贤,男,1982年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2003年9月-2007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2007年9月-2008年7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2008年9月-2013年9 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后以“特聘副研究员”身份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具体单位是能源学院。2015年-2016年在澳大利亚以高级访问学者做学术交流。目前为微纳尺度功能材料与器件中心(CMD)的团队负责人。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材料-功能-器件”的集成,基于新型微纳尺度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制备、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实现材料在功能器件上的应用。CMD团队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863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碳材料CVD生长机理、储能材料(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微波吸收材料、二维单晶传感器材料研究。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已发表22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发表在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arbon,Nanotechnology,PCCP等著名国际期刊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项目4项(含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研究手段以实验为主,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模拟计算方法为辅。今后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热电材料。重点研究碳材料、纳米晶、半导体、热电材料在****、能源、功能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 2016年发表的论文Facile Synthesis of Fe3O4/GCs Composites and their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EIS前1%高引论文。

科研项目:   1、“优秀学生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年1月-2011年11月: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功能调控机制研究。(主持) 2、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2010年1月-2012年12月:螺旋纤维的生长机理及控制制备。(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年1月-2015年12月:基于配位聚合的纳米螺旋纤维生长机理及螺旋纤维纸研制。(主研)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年1月-2017年12月:螺旋碳胶囊复合结构的可控制备。(主持) 5、博士后面上项目。2015年-2017年:电场和配体耦合作用下纳米晶自组装二维半导体材料研究。(主持),指导老师(李言荣) 6、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苗子)。2016年-2017年:碳胶囊/MnO2 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储能研究。(主持)

研究成果:   [1] X Jian, G Chen, H Liu, N Mahmood, S Zhu, et al. Vapor–Dissociation–Solid Growth of Three-Dimensional Graphite-like Capsules with Delicate Morphology and Atomic-level Thickness Control,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16, 16 (9), 5040-5048, [2] Fe 3 C/helical carbon nanotube hybrid: Facile synthesis and spin-induced enhancement in microwave-absorbing properties,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6, 107, 51-58; [3] X Jian, B Wu, Y Wei, S Dou, X Wang, W He, N Mahmood. Facile Synthesis of Fe3O4/GCs Composites and their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6, 8 (9), 6101–6109 [4] W Lv, Y Niu, X Jian, KHL Zhang, W Wang, J Zhao, Z Wang, W Yang, W He. Space matters: Li+ conduction versus strain effect at FePO4/LiFePO4 interfa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6, 108 (8), 083901 [5] X Jian, S Liu, Y Gao, W Tian, Z Jiang, X Xiao, H Tang, L Yin. Carbon-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ive Solutions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6, 4, 75-87 [6] X Jian, G Chen, C Wang, L Yin, G Li, P Yang, L Chen, B Xu, Y Gao, et al. Enhancement in photoluminescence performance of carbon-decorated T-ZnO, Nanotechnology 2015, 26 (12), 125705 [7] Y Cao, S Liu, X Jian, G Zhu, L Yin, L Zhang, B Wu, Y Wei, T Chen, Y Gao, Synthesis of high-purity CuO nanoleav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thanol gas sensing properties, RSC Advances 2015, 5 (44), 34788-34794. [8] X Jian, X Chen, Z Zhou, G Li, M Jiang, X Xu, J Lu, Q Li, Y Wang, J Gou, et al.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microwave absorption by cloaking a micro-scaled tetrapod hollow with helical carbon nanofibers,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5, 17 (5), 3024-3031. [9] Xian Jian, et al. Preparation of high purity helical carbon nanofibers by th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acetylene and their growth mechanism. Carbon, 2010, 48(15): 4535-4541. [10] Xian Jian, et al. Gas-induced formation of Cu nanoparticle as catalyst for high-purity straight and helical carbon nanofibers. ACS Nano, 2012, 6(10): 8611-8619. [11] Xian Jian,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carbon coils and growth mechanism for twinning double-helix catalyzed by Ni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In press. (Doi: 10.1016/j.compositesb.2013.06.010). [12] 简贤, 等. 多尺度螺旋结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纳米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66-75.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名称 研究领域/方向 招生类别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2材料基因工程,03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博士学术学位
085600材料与化工 01不区分研究方向,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 博士专业学位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3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5材料基因工程 硕士学术学位
085600材料与化工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硕士专业学位
085601材料工程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硕士专业学位


学院列表
0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2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03  材料与能源学院
04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05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06  自动化工程学院
07  资源与环境学院
08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09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
10  航空航天学院
11  数学科学学院
12  物理学院
13  医学院
1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5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公共管理学院
17  外国语学院
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22  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
23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8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31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90  智能计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