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导师代码: 11413
导师姓名: 叶娅兰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工学博士学位
属    性: 专职
电子邮件: yalanye@uestc.edu.cn

学术经历:   请访问个人主页:https://www.scse.uestc.edu.cn/info/1081/11042.htm

个人简介:   叶娅兰,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入选全国网信优秀人才(信息领域全国仅9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涵盖人体状态智能感知、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生理信号处理、持续学习、零次学习等。担任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领域国际会议ArtInHCI大会主席、智能技术与嵌入式系统国际会议ICITES 的Local Chairs、SCI期刊Electronics等编委,担任IEEE Trans.NNLS、IEEE JBHI、IEEE Trans.MM、KBS、ACM MM、AAAI、ICASSP等国际知名期刊/会议审稿人。同时也担任中国指挥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评审与评价部专家。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JKW ***基金项目、ZF ***项目、GFKGJ稳定支持经费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近几年科研项目:[1]民航飞行员全生命周期心理风险因素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国家自然基金民航联合重点支持项目(主持);[2]噪声影响下的微弱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关键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3]复杂飞行环境***关键技术研究,JKW ***基金项目(主持);[4]***软硬件集成平台,ZF ***项目(主持);[5]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压缩感知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6]孪生数据驱动的工艺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GFKGJ稳定支持经费专项(主持);[7]进近着陆场景下飞行员工作负荷的动态评估,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持);[8]基于人机混合决策的民机智能飞管系统研究与应用,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主持);[9]基于心跳的生物特征建模及持续身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主持)。

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涵盖人体状态智能感知、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生理信号处理、持续学习、零次学习等,针对多模数据“融合难”、状态稳定“识别难”、感知模型“泛化性差”等挑战问题开展研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IEEE Trans.NNLS、IEEE Trans.MM、Information Fusion、ACM MM、IJCAI、ICASSP、EMBC等顶刊/顶会上发表论文70余篇。部分代表性成果:[1]一作: “Online Unsupervised Domain Adaptation via Reducing Inter- and Intra-Domain Discrepanc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vol 35, no.1, (TNNLS) (2024). (中科院JCR一区);[2] 2S通信:“Online multi-hypergraph fusion learning for cross-subject emotion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Fusion, Volume 108, 2024. (中科院JCR一区);[3]一作: “Learning MLatent Representations for Generalized Zero-Shot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vol. 25, pp. 2252-2265 (TMM) (2023). (中科院JCR一区);[4] 2S通信:“Multimodal Physiological Signals Fusion for Online Emotion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CM MM 2023). (CCF A);[5]一作: “Cross-subject EEG-based Motor Imagery Recognition for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4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 2024)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顶会);[6]一作: “Cross-Subject Mental Fatigue Detection based on Separable Spatio-Temporal Feature Aggregation”. 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2023). (CCF B顶会);[7]一作: “Alleviating Domain Shift via Discriminative Learning for Generalized Zero-Shot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vol. 24, pp. 1325-1337 (TMM) (2022). (中科院JCR一区);[8]一作: “Cross-subject EMG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based on dynamic domain generalization”. 4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2023).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顶会);[9]一作: “Alleviating Style Sensitivity then Adapting: Source-free Domain Adaptation fo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CM MM 2022). (CCF A);[10]一作: “Online ECG emotion recognition for unknown subjects via hypergraph-based transfer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2022). (CCF A);[11]一作: “Reducing Bias to Source Samples for Unsupervised Domain Adaptation”. Neural Networks, vol 141, 61-71 (2021). (中科院JCR二区);[12]一作: “Monitoring deteriorat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using vibration arthrography in daily activities”.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13: 106519 (2022). (中科院JCR二区);[13] 2S通信:“Robust Heart Rate Monitoring for Quasi-periodic Motions by Wrist-Type PPG Signals”,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vol. 24, no. 3, pp. 636-648 (IEEE JBHI) (2020). (中科院JCR二区)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名称 研究领域/方向 招生类别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2机器智能与模式识别,06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07嵌入式系统 博士学术学位
085400电子信息 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组,0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组(非全) 博士专业学位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2机器智能与模式识别,06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07嵌入式系统 硕士学术学位


学院列表
0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2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03  材料与能源学院
04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05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06  自动化工程学院
07  资源与环境学院
08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09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
10  航空航天学院
11  数学科学学院
12  物理学院
13  医学院
1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5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公共管理学院
17  外国语学院
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22  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
23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8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31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90  智能计算研究院